老人缘何迷上“调理品”


 

      青海新闻网讯 面对家人的提醒,老人说:“我是快入土的人了,吃点调理品有错吗?”老人为何会轻信推销员的宣传,甚至明知这些“调理品”和“调理器械”不靠谱,却自愿一步步走向对方设计的陷阱呢?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的背后,是他们渴望关爱的心理需求。

 

  12月5日,市民陈女士致电本报96369新闻热线反映,家中的老人最近“迷”上了“调理品”和“调理器械”,只要有人推销,母亲必定照单全收。

 

  陈女士说,最近每天早晨6点多钟,家中年近七十岁的母亲都要去附近的一块空场地“上课”,每天前去的老年人有四十多人。所谓的“上课”,是一群销售人员向老年人兜售商品。他们通过赠送小礼物与老年人拉近距离。在进一步取得信任后,用抽奖的方式,将一件件商品“送”出。但在领取奖品时,必须先交钱。这些销售人员声称,过段时间后再将这些钱返还。陈女士的母亲在“得奖”后,花了7000多元买下了按摩椅。

 

  记者在进一步采访中发现,这种现象不是少数。市民谢大爷也曾购买过这类“开会”推销的“调理品”。几个月前,谢大爷经人介绍,每天早晨不到6点的时候,就去附近的广场“开会”。他觉得销售人员对他特别好,每次“开会”,这些年轻人都会走上来热情地拥抱,对谢大爷直称“爸”。

 

  而且,这些销售人员隔三差五还请所有开会的老年人吃饭,这让谢大爷觉得很开心。尽管他知道这些“调理品”比市面上的贵很多,宣传也言过其实,甚至有兜售假冒伪劣之嫌。但他觉得就算是上当受骗,自己也心甘情愿。“我手头宽余些,儿女很少关心我,我自己花钱买温暖,这有什么不对?”谢大爷说。在前几个月,他在没有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先后购买了近一万元的调理药品。

 

  就这一现象,记者联系了青海省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的乐平老师。她听到这些事例后分析,现如今社会中,老年人的认知状态与自己的人际关系有着很紧密的联系。那些在家中感到孤独、寂寞的老年人往往会产生不安全感,而这部分缺失就需要从外界寻找,所以才会出现文中所说的“花钱买温暖”的现象。这些老年人会觉得,在那里寻找到了用钱买不到的东西。乐平老师建议,作为子女,应当多去关爱老人,少些争吵,多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