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品难买,调理品陷阱多


 

    消费习惯:食品、诊治、营养调理为主

 

    据省消协去年公布的《安徽省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各类信息的关注度与日常支出紧密相关,以食品、诊治及营养调理为主。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位合肥老人。了解到目前老年人收入来源,主要有退休金、子女给予和其他理财收入,而每月支出,则多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费、诊治和营养调理为主。

 

    家住滨湖新区的徐大爷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他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资有三千多元,“每月日常支出在两千元左右。”他说,主要支出是日常生活费。

 

    “我和老伴,身体都不错,所以基本不需要求医问药。”徐大爷说,如此一来,经济还比较宽裕,“除了吃饭、日用品外,还有一部分支出是用在子女、孙子孙女身上。”

 

    家住屯溪路附近的张大爷说,他和老伴平时都比较注重保养身体,所以经常买一些营养品补身体,“除了孩子们给我们买的营养品,我们自己也会买一些。”

 

    住在长江东路一小区的韦大爷是一名退休工人,和老伴身体都不太好,家里摆了不少药瓶药罐,他说,“每个月吃药,要花不少钱,没具体算过,但几百元肯定有,也算一笔大开销了。”

 

    消费迷茫:老年人用品不太好买

 

    在采访中,一些老人向记者提起,有些老年人用品不太好买,“以前在一些杂货店,还能买到放大镜,现在不好买。”银杏苑小区的张大爷说,他平时喜欢读报,可又不喜欢戴老花镜,“以前都是用放大镜,坏了之后,我跑了很多地方,都没买到。”

 

    “老年人衣服太不好买了,颜色单一不说,款式也不多。”市民郭奶奶说,在商场里,她基本选不到合适的衣服,“虽然一些服装批发市场或者大型超市里有,可不论是款式,还是颜色都比较单一,没得挑。”

 

    郭奶奶说,她一直想自己买布,去裁缝店做衣服穿,“可现在裁缝店更不好找。”她只得作罢。

 

    对于老年人食品、调理品、营养品的琳琅满目,放大镜、折叠拐杖等老年人用品则比较少,而老年人对于这些小物品的需求量却比较大。

 

    还有一些老人的子女向记者反映,有些老人由于腿脚不便,或生病卧床等原因,无法出门理发,“以前还有理发师愿意上门服务,可现在压根找不到。”无奈之下,家人只得自己动手,凑合着剪一下,或者背着老人出门,去理发店剪。

 

    消费陷阱:调理品、保险居多

 

    记者从合肥市消协了解到,老年消费者投诉的消费纠纷,以调理品和保险为主。“一般,我们会帮忙和商家协商解决,帮老人退货。” 工作人员说,经常有老人把调理品当药品服用,导致身体出现不适,“但这一块,由于比较难举证,所以不太好维权。”他提醒,老年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调理品时,一定要谨慎。

 

    近年来,老人因购买保险而导致的消费纠纷,也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一些老年人年纪大了,思维不太清晰,消费行为容易被误导。”一些老年人,在办理存取款业务时,保险销售员以“高回报”一劝导,就买了保险,如此一来,存单便成了“保单”。

 

    如何防范:保持清醒,多和子女商量

 

    老年消费者,该如何防范消费陷阱,维护自身权益呢?合肥市消协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不少销售人员,在推销调理品时,会打“亲情”牌,通过陪聊天、帮做家务等方式,取得老人的信任,继而推销调理品。“面对这样的推销方式,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清醒,在购买调理品,特别是牵涉到大额支出时,一定要和子女商量,让他们帮忙鉴别。”

 

    还有些商家以“免费义诊”的方式,吸引老年人购买调理品,“有些‘义诊’的‘大夫’会无中生有,或者夸大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不可轻信,感觉身体不适时,一定要到正规的诊治机构就诊,不要自行乱买药,乱服药。”

 

    此外,还有些商家,会打着“高科技”、“绿色环保”等旗号,或以送赠品、免费体检等方式,向老年人推销调理品。“遇到类似情况,老年人一定要留心,别上当。”

 

    “对于保险,老年人一定要多留点心眼,不要急于做决定购买,应该多考虑,多看看保险条款。”同时,应该多和子女沟通,听听他们的建议,“可能的话,也可以多咨询咨询专业人员的意见。”

 

    如果老年消费者遭遇消费陷阱,应该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尽快向工商部门或消协,寻求帮助,以便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记者手记

 

    老年人市场曾被视为“朝阳产业”,虽然目前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用品越来越多,但老年人还是希望,适合自己用的“专属”产品能再多一些。

 

    一些老年人,一生节俭,但购买调理品,却往往愿意“一掷千金”,大部分是因为销售人员对其“百般呵护”。作为子女,不应仅仅怪老人“糊涂”,更应多多自我反省。从现在,请多多关注老人,多多陪伴老人! 

 

    责任编辑:duyu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