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伤员医疗后送(二)


 二、后送前准备
 
    (一)后送物资人员准备
 
    提前制定后送方案,确定后送的组织指挥体系和后送组成员。
 
    后送前应重点做好后送装备及包扎、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准备。提 供救护直升机、卫生专列等大型医疗救治和后送平台供危重伤病 员使用,以提高批量伤病员救治与后送能力。配备基本卫生装备 和药品,针对地震灾害医学救援,补充配备骨折伤、颅脑外伤和挤 压伤的医疗卫生装备,针对洪灾医学救援,补充配备心肺复苏、防 疫等装备,同时增强通信、生活等保障装备,提高恶劣环境下后送 指挥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二)后送伤员分类
 
    伤员分类是根据伤员收容、医疗和后送的需要与可能,将伤员 分为若干不同处置类型的活动。在各种意外灾害事故发生时,当 成批伤员到达救治机构之后,若不首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则无法实 施有效的救治。通过分类,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投人到最需 要救治的伤员身上,较好地解决轻重伤员之间、个体伤员与群体伤 员之间、对周围有危害的伤员(传染、沾染、染毒伤病员)与普通伤 员之间的救治矛盾,把握好救治的轻重缓急,措施的针对性,后送 的先后次序、体位和适应证。通过分类,保证危重伤员优先得到救 治;传染性伤员得到及时隔离治疗;轻伤病员得以留治;有放射性 沾染、化学染毒和生物战剂污染的伤病员得到洗消;需后送的伤员 得以安全及时的后送。总之,通过实施正确的分类,使救治机构在 伤员众多的情况下,每个伤员都能得到必需的救治措施,从而发挥 卫勤人力物力的最大效益。
 
    1.分类的基本要求
 
    伤员分类作为提高救治工作效率的一种手段,必须要做到迅 速准确,不能因分类耽误救治时机,也不能因分类的失误造成伤员 救治措施的失误。欲达到迅速准确的要求,必须采取以下有效 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各级卫勤领导都要重视分类工作,加强对分类工作的领导。战时,我军要求团及以后各级救治机构,都要建立专门的分类组织!负责组织实施伤员的分类工作。根据 救治机构的规模和需要,可设立分类哨、分类组、分类医院等。军 队医学救援时可根据救援需求设立分类组织或机构,当大批伤员 到达救治机构时卫勤领导要亲临现场组织指挥,并适时调整分类力量。
 
    (2)加强训练,提高工作效率 要求分类人员除学习野战外科和野战内科知识,熟悉伤病员主要症状、体征和检查方法外,还 要学习有关分类知识,救治机构编组、伤员救治后送原则及本级救 治范围,并通过演练和分类实践,正确掌握分类标准,增强认真操 作熟练程度,提高分类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3)突出分类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当大批伤病员到达救治机构时,应按“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首先把有生命危险和 严重功能障碍的伤病员分出来,及时进行救治;对复合伤和多处 伤,必须全面考虑伤员损伤程度,确定其主要伤害并根据主要伤害进行处置。
 
     (4)正确使用分类标志,避免重复和遗漏正确使用分类标志可把伤员情况准确地传递到各级救治机构和各组室(科),避免 分类重复和遗漏。
 
    2.分类的依据
 
    伤员分类以医学诊断为基础,通常结合伤部、伤类、伤型、伤 情、伤势五方面进行诊断,同时明确损伤的严重程度。
 
    (1)伤部 即负伤部位,是按照解剖生理的关系划分的负伤部位。各国军队划分方法不一。我军现行的划分方法是按照颅 脑、颌面、颈、胸(背)、腹(腰)、骨盆(会阴)、脊柱、上肢、下肢、内脏 10个部位进行区分。以上多个部位受伤称为多部位伤,在一个部 位多处受伤称为多处伤。
 
    (2)伤类 是指按致伤因素区分的创伤种类。按致伤因素分,可分为刃器伤、烧伤、挤压伤、冲击伤、毒剂伤、核放射伤、冻伤等。多种因素致伤称为复合伤。
 
    (3)伤型 是指杀伤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类型。我军伤票中提出的类型有:①贯通伤,指伤道既有人口又有出口的创伤;②盲管 伤,指伤道只有人口没有出口的创伤;③切线伤,指弹丸、弹片等投 射物沿体表切线方向擦过所致的沟槽状刨伤;④闭合伤,指体表无 开放性伤口的创伤;⑤其他。伤型的确定对广泛全面诊断和治疗 有很大的帮助。
 
    (4)伤情 是指创伤特征及由创伤直接引起的伤后并发症的情况。我军现行伤票列人的伤情分为:大出血、窒息、休克、昏迷、 骨折、气胸、截瘫、抽搐和其他。不同的伤情,所需要的处置亦各不 相同。正确把握伤情对于针对性救治和提高救治效果有重要 意义。
 
    (5)伤势 根据所需治疗时间和愈合后能否归队来区分创伤轻重程度。通常根据机体组织损伤状况、对伤者生命及生活能力 受影响程度、治疗后有否残废及其程度综合判定。伤势分为轻伤、中等伤、重伤三类。
 
    1)轻伤:主要是局部软组织伤,20%以下的II度烧伤,5%以 下的III度烧伤,1~2 Gy辐射剂量的放射性损伤等。暂时失去作战能力,或仍能坚持战斗,无生命危险,一般在30天内可治愈归队。
 
    2)中等伤:指广泛软组织伤、上肢开放性骨折、机械性呼吸道 阻塞、肢体挤压伤、创伤性截肢、一般的腹腔脏器伤等。因伤丧失 作战能力和生活能力,一般无生命危险,但治愈时间较长(2个 内)愈后可能留有功能障碍,影响归队服役。
 
    3)重伤:指有生命危险或严重并发症;冶愈时间需要2个月以上;治愈后可能有严重残废,不能归队者。
 
    3.分类标志
 
    分类标志是显示伤病员分类结果,用于传递分类信息,避免分类本身及救治、后送各工作环节中的重复、遗漏。各种分类标志之 间主要靠颜色或形状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每种分类标志分别表示 一种分类结果。我军现行的分类标志包括分类牌及伤标两类。
 
    (1)伤标 是以特定颜色的布条或塑料条制作的,规格为15~35 cm,表示几种特殊伤病情况,以便各级救治、后送人员的注 意,给予这些伤病员以优先的救治、后送,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我军现行的伤标分5种,红色表示出血(伤员扎有止血带时,伤标 上须注明扎带时间),白色表示骨折,黑色表示传染病,蓝色表示放 射损伤,黄色表示毒剂中毒。伤标从连抢救组开始使用。
 
    (2)分类牌 由救治机构根据本级救治范围,内部科、组、室的编设和实际需要自行制作,是战时在救治机构内部使用的,表示 伤病员分类结果的标志。其种类、样式要求醒目适用,容易辨认, 能在夜暗中触知和佩挂方便。通常依不同颜色、形状、孔洞和文字 标记表示伤病员收容的去向、救治措施、后送次序和处置的急缓 等。一般在分类场根据收容分类的结果,将分类牌挂在伤员左胸 前,待各科、室、组完成分类牌指示的处置后,取下或根据需要另换 分类牌,伤员离开救治机构及时回收。正确使用分类牌可避免分 类重复和遗漏,减少不必要的询问,便于工作人员迅速识别和及时 处置各类伤病员,避免工作秩序混乱,节省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4.分类的基本形式
 
    ()收容分类 是伤员到达救治机构,由负责分类的人员(分类组)在分类场进行,主要通过询问伤员或护送人员,查阅伤票、伤 标,观察伤员表情、姿势;触摸伤员皮肤、脉搏和伤部;用探测仪器 探测伤员服装、体表有无放射性沾染及沾染程度等方法,确定伤员 应由救治机构的哪个职能组室接受和处置以及先后顺序,一般不 打开绷带。收容分类应注意“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尽快把 危急伤员直接分出来,以便尽快抢救,必要时可在分类场临时采取 简单的救命措施。
 
    (2)救治分类 是收容分类的继续和补充,救治分类由收容伤病员的组(室)或病房的卫生人员分散进行。通过对伤员进行较 详细的检查,明确伤员的伤部、伤类、伤情,判断伤势和预后,确定 初步诊断和采取的相应的救治措施。救治分类关系到伤病员的救 治质量和预后,并为后送分类打下基础。
 
    (3)后送分类 由后送组(或分类后送组)的卫生人员在经治军医密切配合下进行。主要根据伤员的诊断、对预后的判断和下 一步救治的需要,确定伤员后送的先后次序、地点;根据伤员情况 和可能条件确定伤员采用何种后送工具和伤员后送姿势;并根据 需要派出护送人员,做好伤员后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伤病员分类与战伤救治质量关系极大,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后送,有利于发挥卫勤人力、物力的整体作用。伤员的分类贯穿医疗 后送工作的全过程,首先是伤员在医疗后送线上通过各级救治机 构时要反复进行分类;其次是伤员从进入救治机构到离开救治机构的全过程要反复进行分类;两种分类形式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进行的。如收容分类有时可分出直接后送的伤员及 时进行后送;救治分类包含纠正收容分类的错误或确定可以后送 的伤员。伤员在医疗后送线上由前到后分级通过各级救治机构,分类也由简单到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