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防疫概述


    自然和人为灾难发生后,由于空气污染、清洁水源的破坏、流动人口的增力口、媒介生物的孳生、灾民的营养缺乏和卫生状况恶 化、灾后居民精神与心理上的创伤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 由此引起某些传染病流行的风险急剧上升,如不加以预防控制,短 期内很容易形成疾病的暴发流行,例如,2004年孟加拉国洪灾之 后出现了一场腹泻疫情暴发,波及人数多于17 000人)2001年中 国台湾纳莉台风、2000年印度孟买洪水和1998年阿根廷洪水后, 钩端螺旋体病曾在受灾群众中形成暴发流行。因此,灾后防疫工作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灾后卫生防疫重点疾病
 
    (一)经水传播的肠道传染病
 
    清洁水源的破坏和缺乏是许多灾害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常见后 果,而不洁水源的使用常常导致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如痢疾、霍乱 等。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缺乏清洁水源和卫生设施 促进该病流行。
 
    (二)经昆虫叮咬的传染病
 
    自然灾害能影响媒介生物的繁殖,进而影响到虫媒传染病的传播,如疟疾、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等。
 
    (三)经皮肤接触传播的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不同型别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 患传染病,该病的主要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和猪。灾难之后,啮齿类 动物大量繁殖,宿主动物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钩端螺旋体,这使污 染水源的机会大大增加。灾区群众可能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污 染的土壤或蔬菜等经皮肤黏膜感染。
 
    (四)经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疾病
 
    灾害事件后,人群居住拥挤、居住条件恶化、健康服务设施被 破坏和抗生素缺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但却形成接触传播和呼吸 道传播疾病流行的易感环境,如麻疹、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百日咳、 流脑、手足口病、红眼病和肺结核等。
 
    (五)其他因素相关传染病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释放的毒素所导致的疾病,并不能人传人。当没有接种破伤风疫苗的人出现伤口污染时,将容易出现 破伤风疾病甚至死亡。2004年印尼海啸后,印尼发生了 106例聚 集性破伤风病例,死亡20人。球孢子菌感染主要由真菌引起,病 原体球孢子菌生长在土壤中。1994年1月南加利福尼亚地震后, 球孢子菌感染疾病在人群中暴发,这与地震造成空气中大量扬尘有关。
 
    二、卫生防疫的主要措施
 
    疫情的传播需要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传染源(包括患 病与携带病原体的人与动物)、传播途径(包括水、饮食、接触、虫媒 等)和易感人群(儿童、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者)。另外,自然因素 (如气候、地理、自然灾害)与社会因素(如营养与居住条件,卫生设 施与生活环境等)是疫情传播的重要促发因素。因此卫生防疫的 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早期识别、分别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 行积极治疗和检疫。
 
    患者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实行分级管理。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 病原体的人。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并随访至其病原体 检查2~3次阴性后。
 
    凡是已确定某种烈性传染病正在流行,并已发现可疑患者的 地区,应迅速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对疫区暂时进行封锁,在封 闭期间,禁止人员出人。必须出来的有关人员应进行检疫,必须进 人的有关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对人员进行检疫是为了预防已被 感染、但尚处于潜伏期的“危险分子”把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员。检 疫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检疫,对象是暴露于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 所有人员,检疫时间等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另一类是不完 全检疫,是对接触传染病病原体人员的活动进行部分限制,并对他 们个人采取医学观察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患者。检疫期间的医 学观察项目包括测量每天的体温、观察被检疫者是否出现有关症 状和体征,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
 
    对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和一些人畜共患 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 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以及 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等。对不同类型的受感 染动物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既保证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也最大限度 降低经济损失,尤其对珍贵野生动物更应谨慎处置。对危害大且 经济价值不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如捕杀、焚 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 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二)阻断传播途径
 
    对传播途径进行有明确目的地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整治,有 针对性地保持饮食卫生、降低蚊蝇等病媒的密度和避免人口过于 密集是主要的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主要有免疫接种、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和化学预防等。
 
    三、卫生防疫的具体措施
 
    要有效应对灾后传染病的流行,最重要的是针对灾后存在的 疾病风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一般来说,灾后卫生防疫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监测疫情、改善灾区环境卫生和卫生设施、确保饮水 和食物卫生、防治病媒生物、疫情消毒处理、化学中毒的预防与处 理、尸体处理、心理危机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