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胡琴之“第一”(3)


101、二胡音位指板的研制人——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正生。1985年陈正生利用弦乐音位尺原理设计,由指板、支撑架及音位旋杆三部分组成。指板上的音位按十二平均律绘制。
 
102、组合式胡琴音准定位装置的研制人——山东济南市俊达乐器研究中心周俊达。该装置设置在胡琴琴杆和琴弦之间,通过环扣式固定座在琴杆上设有上下组合的音准微调器和音准定位器。音准微调器设有支架以及固定在支架上的分弦架和合弦架,在支架中间设有横向的滑槽、带琴弦挂扣的调整滑块和调整螺母。音准定位器是在定音千斤下面的琴杆上设置带音阶刻度的定位杆。2004年12月获得国家专利。
 
103、油煎二胡琴马的研制人——王瑞泉、王乙。著名二胡制作师、原苏州民族乐器一厂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瑞泉和二胡教育家王乙在二胡琴码制作实践研究中发明了油煎码。油煎码采用色木或枫木制成琴码,通过石蜡加松香,加温油煎工艺处理,使琴码木质炭化,增加木材内部细胞腔的空松度,减小振动传导阻尼,加强琴码对振动声音传导的能力,使二胡发音更为明朗松亮,结实圆润。
 
104、最享盛名的二胡琴码制作人——彭曙光。湖北黄冈的彭曙光自1969年开始自己制作二胡琴码,其后一直乐此不疲,先后大量试用过用松节、枫木、酸枝、紫檀、榉木、山茶、松、杉、樟木、竹、骨、角、塑料等数十种材料,用声学和材料学的原理与二胡名家的使用心得相结合,制作出各种式样不同、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二胡琴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广大二胡爱好者和演奏家的认可。特别是他纯手工制作的老松节码不但精细美观,而且音质效果的综合性能值较好,堪称琴码中之精品,被誉为“琴码王”。他还撰写发表了《二胡琴码制作经验谈》、《制作老松节二胡琴码经验谈》、《二胡千斤线制作经验谈》、《如何选择二胡经验谈》、《二胡如何降噪抑噪经验谈》等较有影响的文章。
 
105、最早定型的胡琴类乐器——京胡。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京剧伴奏乐器,并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最早也称“二鼓子”)。早期的京胡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19世纪后出现硬弓。20 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形成今日的形制。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实践,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发展为多种规格,创制了西皮、二黄、娃娃调和拨子等几种专用京胡。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区别于其它剧种,正式称其为“京胡”。 
 
106、第一把京二胡——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京剧乐队文场中只有京胡、月琴、三弦三大件(又称文三场)。1923年梅兰芳在北京排演新编剧目《西施》以及后来在上海排演《五湖船》时,总感到音乐伴奏枯燥单调,缺少一种有厚度的中音乐器作衬托,遂与琴师徐兰沅、王少卿研究增加中音乐器的问题。20 世纪20十年代,梅兰芳的琴师王少卿(1900—1959)与北京京胡制作师洪广源(1910—1975)共同研究试制,将苏州滩黄二胡去头截尾、去掉音窗和改蒙蛇皮等制成了京剧伴奏用的中音乐器。随后又改造了琴弦,由细丝弦改为粗丝弦,使音色更为协调。这种乐器后来就成为“京二胡”。起初京二胡只在伴奏曲牌中应用,梅兰芳感觉效果较好,又将二胡加入到旦角唱腔中。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创新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京二胡逐步加入到生、旦、净各种角色的唱腔中。几十年来,京二胡的形制一直没有改变,故有王派京二胡之称。
 
107、京双合胡的创研人——1985年北京民族乐器厂孙汝桂发明将京胡与京二胡琴筒相对安装,一人可兼拉两种胡琴。
 
108、竹木结构可微调京胡的研制人——北京市新外大街冰窖胡同丁宝春。琴杆为竹木套接结构,其下部为竹结构(原京胡竹琴杆下半部的一节半琴杆),上半部为木制(木质材料或其它非竹材料),其琴轴为异体组合微调机械轴,由木制轴尾和金属轴头组成,金属轴头由三个轴套和一个可在轴套中移动的螺杆组成。1990年11月获得国家专利。
 
109、“一种改进的京胡”的研制人——北京市通县次渠镇东石村王志森。改进京胡与传统京胡的主要区别是:琴筒下侧有一个固定琴弦的螺栓,琴筒上侧有用螺丝固定并粘贴在琴筒内外壁上的铜夹板,其上固定有螺柱。螺柱上旋入一个带内外锥度的金属套筒。金属套筒的内锥孔中插入琴担。琴筒的后部内孔呈喇叭形。琴筒内径为36—44mm,长度为120—140mm。1995年6月获得发明专利。
 
110、玻璃钢京胡的研制人——天津市河东区占庄子张广励。该琴由五节一端具有榫头的中空管相互插接粘合构成琴担,第1、2节中空管上开有琴轴孔,末节中空管有锥度并开有风眼,与其相固定连接的琴筒的端口上套装夹紧尼龙膜的内外卡环。1995年8月获得国家专利。
 
111、带拾音器京胡的研制人——锦州市京剧团王锡三。该琴特征是在琴筒的一端用粘合剂粘有由塑料薄膜或其上有金属镀层的塑料薄膜作的发音膜;在发音膜的表面布置有呈放射状条或经纬线条或同心圆状条;在琴筒一端外表面用塑料胶带紧缠在发音膜上,另一端塞有隔音材料;在琴筒表面安有拾音器,将音频讯号转变成电讯号送至扬声器。2000年4月获得国家专利。
 
112、多功能京胡的研制人——辽宁省新民城南小区李长铁。该琴琴体采用压克力热成型技术(或优质木材)制作而成,有电声设备。琴杆为60-70CM,比传统琴杆长8CM,其上设有机械轴、琴弦锁、微调器、滑动定位千斤及十档音高定位板,双层聚脂膜人造蛇皮夹层中间有双回路镀膜电容极板。2003年2月获得发明专利。
 
113、“可调式蒙皮”龙凤形京胡的研制人——宋秀清。57岁的宋秀清原是一名机械制造工人,从1999年起开始制作铜京胡,2003年底在他的好友杨庆龙、王双英、黄宝华等人的协助下又研制成功了第一把“可调式蒙皮”龙凤形京胡。此琴已成功申请成为国家专利项目。
 
114、京胡上丝弦改用钢弦的开始——在20世纪 60年代搞现代戏及70年代搞“样板戏”时期,为了解决京胡使用丝弦产生的“阴阳弦”与交响乐队的音调不和谐问题,借鉴小提琴、二胡用金属弦的优点,也改用了特制的金属弦。在京胡使用钢弦的“革命”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铝弦、钢丝绳弦、康铜琴弦、德合银琴弦、铬制琴弦等。由于钢弦有着拉力强、不易断弦、音准好、音质优等特点,同时为以后的京胡加大规格尺寸的改革创造了音域范围方面的条件,就一直采用了钢弦。 
 
115、京胡制作的首个部颁标准——197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制定的京胡部颁标准。
 
116、京胡琴担向后弯曲工艺的首创人——许学慈。传统京胡制作,担子烤直即可。由于常年伴奏,担子在琴弦受力的作用下会普遍向前(琴弦方向)弯曲。1973年,许学慈在京胡制作工艺中大胆尝试使用了琴担向后调弯工艺,根据材料质地和调门的不同,把琴担向后调整到合适的弯度。担子从直顺到向后弯曲,符合力学原理,更适应不同功力的演奏者拉琴。这项新工艺开了京胡制作业的先河,它的问世引发了一场业界革命,被业界普遍推广采用。
 
117、京胡琴托的研制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扬州三星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梯奇才”施凤鸣。20世纪70年代,施凤鸣曾是梅兰芳弟子陈正薇和沈小梅的合作琴师,他发明了“解放左手”京胡琴托,得到京胡大师何顺信的高度赞扬。
 
118、京胡上漆工艺的首创人——许学慈。以前,传统京胡制作不上漆或只上一层漆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学慈把琴担和琴筒都刷上清漆。这项工艺不仅增添了京胡的外观美,还可以阻止竹木水分的释放与吸收,从而达到音色的相对稳定,同时对琴担琴筒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19、京胡琴筒后口圆截面工艺的首创人——许学慈。传统京胡制作中琴筒后口的横截面是平的。1986年许学慈将琴筒的平截面改成了圆截面,增加了琴筒的外观美感。
 
120、绝版京胡——“梅兰对琴”。2005年10月19日,一对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纪念京胡名家的京胡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2005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上亮相。这是第一把为众京胡名家刻名的京胡。上海京剧名票楼庄东在查阅相关资料并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后,确定了56位京胡名家的名单,并将这些名家的名字篆刻在这对纪念京胡上。
121、京胡黄铜丝千斤勾的初用——20世纪50年代,国营民族乐器厂成立,京胡上开始使用黄铜丝制的千斤勾。
 
122、京胡不锈钢千斤勾的创制人——北京京胡制作师刘正辉。
 
123、仿生皮京胡的研制人——北京京胡制作师刘正辉。
 
124、第一个硬胎皮质琴盒——杨宝忠装他的京胡名琴“黄老虎”和“黑老虎”的皮质琴盒。这两把胡琴均出自当时北京琉璃厂最具盛名的制琴大家史善明之手。
 
125、京胡“松香热化器”的研制人——刘正辉。该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
 
126、用乌木、红木做京胡轴料的首创人——许学慈。传统京胡制作使用的轴料多为黄杨和黄檀,但黄杨易变形,黄檀质粗糙。1973年许学慈改用红木和乌木做轴料,经抛光处理后光可鉴人,坚硬而细腻,美观而耐用,成为非常理想的上乘轴料。目前京胡制作业已普遍使用这两种轴料。
 
127、最长的京胡弓——2005年10月1日,在郑州世纪欢乐园开幕的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全国第一家怪杰协会副会长许秦生带来了他自制的“天下第一弓”——长达1米3多的京胡长弓。据说此弓已获吉尼斯世界记录。
 
128、中国唯一健在的软弓京胡制作艺人——宋新田。宋新田是江苏徐州铜山县黄集镇黄宗村的盲人琴师,已八十二岁。软弓京胡使用的是软弓,用它可以拉出类似唢呐、扬琴的声音,可以模仿各种鸟鸣声。
 
129、独奏板胡的研制人——刘明源。为使板胡适应新的演奏形式,刘明源先生与乐器技师合作,对板胡的形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研制出有别于戏曲板胡的独奏板胡,使长期处于伴奏乐器的板胡登上了独奏舞台,为板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0、活动变调双千金板胡的研制人——1976年,著名板胡演奏家原野和倪志珊(50年代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演奏员,乐器改革专家)合作研制了活动变调双千斤板胡,倪志珊手制了机械部分。这种双千斤板胡兼有高、中音板胡的性能,大大丰富了板胡的表现力。丁鲁峰在1977年也改革成功世上仅有的一把双千金板胡,它不但集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于一身,更将音域向下扩展至e,比原来板胡降低了四度,而且更便于转调。
 
131、全新变调板胡的研制人——河南郑州市王金良、邰富刚、王森、王冠军、付广顺、鲁秀帮。该琴包括弦杆、内外弦定音装置、弓子、共鸣壳及底托。在外弦定音装置下方的弦杆上装有稳音压码,稳音压码下方的弦杆上装有变调千金。变调千金可为多档式和移动式。还在共鸣壳内装有铜质音碗。2001年4月获得国家专利。
 
132、高音、中音、次中音、低双音双千斤系列专利音乐板胡的研制人——山西省怀仁县王志刚。其主要特点是增设了前共鸣音箱,已获得国家专利。
 
133、四弦板胡的研制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袁宝安。四弦板胡是在琴头正面的中部设有凹槽,四根琴弦分别经过千斤上的槽孔,又越过设在琴身上的指板和两个以中心线为对称的面板相对开口朝向两侧的琴箱,另一端固定在拉线板上。其特征在于中间两根琴弦是经过琴箱两面板间隙及两侧面板下部的边沿之后固定的,而两侧的两根琴弦则分别穿过琴箱箱体上部与面板相邻的通孔进入琴箱内,再从面板下部边沿上的通孔出来后固定,且在每根琴弦和面板之间各设一个琴码。此琴可以演奏各种和弦,于1991年10月申请了专利。
 
134、有立体声效果板胡的研制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物理系韩佩琦、高新存。其改进是增设一个辅助琴瓢,辅助琴瓢对接在琴板的另一侧,辅助琴瓢上与琴弦对应的部位设有上下弦口,琴弦由上下弦口中穿过。在原板胡琴瓢的右侧对接一个共鸣筒,从而使琴板两侧的声波振动都予以共鸣放大,声源由两个相反方向的共鸣筒中发出,因而具有立体声音效果。2005年3月获得国家专利。同年7月他们还获得具有立体声效果二胡的专利,其改进是增设一个辅助琴筒,辅助琴筒对接在琴皮的另一侧。
 
135、微型板胡的首制——2006年,由河南许昌市板胡爱好者苏金昌创意设计,分别由制琴师张平安和张学恩精心制作的两款“小个儿”豫剧板胡制作成功。与普通板胡相比,琴杆缩短了近20厘米,并在弦轴、腰码、千斤、琴托、弓杆、琴头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据说这两款微型板胡音质音色纯正,可与普通板胡相媲美。
 
136、无缺口板胡杆机械调弦器的研制人——河南省柘城新建南街何景林。2005年3月获得国家专利。
 
137、高胡的发明者——吕文成(1898—1981)。20世纪20年代,受七板线转调法的启发和在音乐家、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制造家司徒梦岩(吕文成之师)的启发帮助下,吕文成试制成功了一种比常用二胡高出四五度音的改良二胡。他将传统二胡的琴杆缩短,外弦改革为钢弦,增加二、三把位的技法,又创造了双腿夹琴筒的持琴方式,从而使音域扩展,运指灵活,更适应广东音乐演奏风格发展的需要。这种改良过的二胡于1926年首次使用,获极大成功,以后便成为粤剧、粤乐中的主奏乐器。至五、六十年代,吕文成的改革二胡被广泛地吸收到我国民乐队中,在建制中位于高声部。为了区别使用,便于学术交流,约于50年代后期,外省的音乐家们把它称为“高胡”,即高音二胡的意思。但在广东,民间大多数人,尤其是粤剧、曲艺界还惯称二胡,把省外人演奏的二胡叫“南胡”。1977年著名高胡演奏家刘天一经过“文革”后重登舞台为中国交易会来宾演出时,节目单上明确写为“高胡演奏”,高胡这个名字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为广东人所认知,此后全国都统称为高胡了。
 
138、双筒四弦高胡的研制人——1985年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文工团青年演奏员陈为研制成功并在中国音乐学院通过了技术鉴定,1986年7月获得国家专利。
 
139、改良高胡的研制人——四川音乐学院乐器研究室陈泽、赵砚臣(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陈欣。此琴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成,1998年5月获得国家专利。其特征主要是在琴筒、皮面进行了改进及外加共鸣罩,琴筒内壁及共鸣罩内壁贴有竹簧。
 
140、用小提琴琴头图形作为粤胡琴杆琴头的设计人——20世纪40年代北京陈韶轩乐器社店主陈韶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