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三)-灾难的自救及互救原则及操作方法


五、灾中救援
 
    如果突然发生地震,应该要紧急避险,这对是否能幸免于难非 常重要。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 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 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 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 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据报道,汶川地震发生时,在紧邻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 学,全校2 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 操场上,无一伤亡。事后得知该校坚持数年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 散演习。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以及具有正确自救意识,脱险的 可能性是很大的。
 
    (一)紧急避险原则
 
    1.就近躲避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 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 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在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的 记载中也总结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 完卵。”意思是说,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要躲避一 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
 
    1)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 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
 
    2)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
 
    3)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 而失去求生的时间。
 
    4)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 分困难。
 
    除了 “伏而待定”这一原则外,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 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2.选择安全合适的避震地点
 
    (1)家庭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好在屋内,应尽快找“活 命三角区”躲避。所谓“活命三角区”就是指地震发生后,室内的人 应该躲在大而坚实的物体旁,这样墙体和梁倒下后能与该物体形 成一个三角空间,躲在这个空间里的人便可活命。室内“活命三角 区”主要有:
 
    1)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2)内墙墙根、墙角。
 
    3)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
 
    (2)公共场所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公共场所,听从现 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 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1)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地蹲下或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 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如果你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首先要选择结实的 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 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 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3)如果你在行驶的电(汽)车内:尽量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 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户外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户外,这时候你应该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1)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2)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3)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4)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 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5)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比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 广告牌、吊车等。
 
    6)避开其他危险场所,比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 门脸、雨篷下)专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4)野外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野外,这时候你 应该:
 
    1)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h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2)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3)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 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 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 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二)自救互救原则
 
    1.自救原则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 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 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5)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 的地方移动。
 
    6)—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 要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7)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 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 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2.互救原则
 
    地震发生后最紧迫的任务是保障救援队伍和设备尽快赶到现 场对大量被埋压人员实施救助。解救被埋压人员时,营救人员应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运用生命探测仪、红外线灯探测设备及时搜救 埋压人员,找到后尽量用手工方法进行营救,利用工具时避免建筑物再次讲塌,误伤受害者和救援人员。如无法接近被掩埋者, 应先建立生命通道,给予必需的空气、水、食物等。若能接近被埋 压者,首先暴露被埋压者头部,清除其口腔异物,保持其呼吸畅通。 应避免过于用力拉扯难以摆脱压迫物的被埋压者,最好用特殊器 材和杠杆等支撑压迫物以协助被埋压者逃脱。解救出后应检查是 否有损伤、出血,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地震救援的 最初72小时是“黄金72小时”,在这个时间内施救效果较明显,但 在地震真实发生时,通信的中断使灾民和救援人员,指挥组织难以 及时沟通,使救援者和灾民面临伤害风险;此外,大量人员伤亡会 使灾区行政机构职能丧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如医院等遭到严重 破坏和医务人员的减员,可直接导致现场抢救工作难以立即有效地展开。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业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2)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3)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4)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5)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找寻被压埋的人。
 
    3.地震后急救原则及注意事项
 
    地震后施救一定要谨记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先做心脏复 苏,把人救活,再进行创伤救治。而正确的搬运术对伤病员的抢 救、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地震后如何现场施救:
 
    (1)地震后施救原则 先救命,后救伤。先做心脏复苏,把人救活,再进行创伤救治。
 
    (2)心脏复苏 共分八个步骤:判断意识,呼救,摆成侧卧位, 打开气道,检查呼吸,口对口吹气,检查脉搏,心脏按压。
 
    (3)创伤现场急救四大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4)伤口包扎 使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 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 口上打结,暴露肢端。
 
    (5)对于窒息和呼吸道梗阻的伤员 在抢救前应迅速了解伤 情,以头面部、颈部、胸部、脊柱为重点进行系统检查,了解脉搏、心 跳、呼吸等体征,针对埋压阻塞、肋骨骨折、血气胸等不同病因进行 急救以维持呼吸道畅通。如果发生中毒或合并外伤及其他损伤, 应在恢复呼吸道畅通处理的同时,米取针对不同病因的相应的急 救措施。经初步急救体征较为平稳后,转移到安全、通风、保暖、防雨的地方继续救治。病情稳定好转后,由医护人员后送至后方医 疗机构。
 
    (6)对于开放性创伤、外出血者 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控 制出血直接关系到抢救措施的成功与否。现场应急常采用指压 法,但不能持久,仅用于急救。控制伤处的外出血最有效的止血方 法通常为力口压止血法,即将敷料力口压于出血部位,或者使用止血带 止血法,如橡皮止血带等,间隔一定时间放松绷带以预防末端肢体 坏死。止血后将伤口或创面及时包扎好,以免污染创面且有利于 后送搬运。
 
    (7)对不同部位的骨折、关节损伤和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者 应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固定范围包括伤部的远、近端两个关节, 在灾难发生的特殊情况下,固定所用的夹板可就地取材,如利用断 裂的但表面光滑的树枝,木板等。固定后应注意观察血液循环,如 伤者出现剧痛、麻木,或伤肢末端苍白、发凉、青紫,应及时松开重 新进行固定。同时应按照不同伤势、伤情对伤员进行分类分级,然 后送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对开放性骨折者,不适合做现场复位, 以防组织二次损伤,一般采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简单固定后进行 后送;对挤压伤,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如果创伤面积较大应先进 行清洁,然后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 染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同时,对于创伤严重且创伤面 积较大的伤员,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的发生。
 
    (8)创伤性休克 是由于机体有效血循环容量锐减而随之所 产生的一种反应。地震发生时被倒塌的建筑物、家具砸伤极易造 成严重的组织大范围破坏、大血管损伤、骨折、内脏损伤,这些损伤 均可fg引起大出血,进而造成创伤性休克。此外,长期被困于倒塌 建筑物下的伤员在遭受了饥饿、脱水、疲劳、精神创伤等状况的时 候也可造成休克。对创伤性休克伤员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冬天保 暖,夏天通风;伤员应取平卧位,避免头低脚高;保持衣领腰带宽松不紧绷;对清醒的伤员予以适量饮水,但不宜过多;及时妥善包扎 止血以减轻休克。
 
    (9)挤压伤综合征 主要指肌肉等组织在较长时间的严重挤 压作用下会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发生横纹肌溶解,进而导致大量 肌纤维蛋白人血阻塞肾毛细血管导致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出现 少尿、血尿和休克,地震中挤压伤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在地震救援中对肢体长期受压并出现肢体严重缺血表现的伤员应 及时采取截肢处理挽救生命。
 
    (三)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直接灾害发生后,由于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遭到破坏导 致的继发性灾难。主要次发性灾难:①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 起,如日本关西大地震;②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堵塞河道等引 起,次外当地震引发海啸时,沿海地区可能遭到海水倒灌引起水 灾;③毒气泄漏,由建筑物的瓦斯或大型气罐装置等破坏引起) ④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而引起;⑤社会动荡,灾民生 存环境严重破坏和物质资源严重缺乏等综合因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