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事故(四)-灾难的自救及互救原则及操作方法


 三、灾后处理
 
    (一)遇难者处理
 
    1.尸体搜索
 
    移出暴露于街道的尸体,搜寻及挖掘压于建筑物之下的尸体,必要的时候需要动用重型起重机等专业设备。早期事故地点尚有 放射性残留,清理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2.辐射检测
 
    应用辐射探测仪探测,体内残留有放射性物质的尸体应作为放射源看待,集中起来进行专业除辐射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3.尸体处理
 
    喷洒消毒水,擦拭面部,对裸露的尸体应用布单或毯子包裹,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4.身份鉴定及安葬
 
    经亲属辨认能确认死者身份的,由亲属运回尸体安葬;有身份证件但无亲属认领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火化或埋葬;无身份证件也无亲属认领的尸体,由公安部门对遗体编号、记录、拍照、提取DNA,建立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遗体及时火化或土 葬。社会有关部门还可动员死者家属捐献遗体用于科学研究,以增加人类对辐射损伤及防治的认识。
 
    (二)善后处理
 
    1.进一步控制污染源
 
    对受污染的建筑物、车辆、仪器设备等应进行进一步的去污处 理,若放射性暂时无法消除,可集中放置,待放射性自行衰变完毕 后再回收使用。同时加强监测受污染的水源、食物,确认无放射性 危害时才能投人使用。
 
    2.随访研究
 
    对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诊断性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开始治疗并随访。对受辐射影响但目前无症状患者的随访目的在于通过 统计学方法对受检者是否出现某种效应或疾病的概率进行分析, 从而评价辐射的危险度。
 
    3.心理疏导
 
    普及核辐射的基本知识,强调辐射的可防可控性,消除群众对 核辐射的恐惧心理,使其对核及辐射的特,存、作用、危害和防护等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典型案例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Chernobyl,CNB)核电站事故:1986年 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位于乌克兰基辅市西北约130 km处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强烈爆炸。由于该核电站反应堆仅有单一的保护层,故8吨多的核燃料碎块、高放射性的石墨块 被直接抛人外界环境,热气团将堆芯中的放射性物质抛向1. 2 km 高空,而后随风向水平扩散。大量氧气由爆炸造成的屋顶洞口进 人厂房,引起第二次爆炸。石墨块散落之处一片火海,大火令放射 性物质污染到更广泛的区域。
 
    事故发生后,消防队用水和化学剂灭火,但瞬间被蒸发,而后 改用直升机空投碳化硼、白云石、沙子和铅块等共5 000多吨物 质,终于将反应堆覆盖。切尔诺贝利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共持续 11天,放射性活度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100倍的量,且核 素成分比较复杂。由于释放持续时间长、放射性活度大,再加上气 象条件复杂,污染造成了复杂的烟云弥散。前苏联西部大部分区 域和许多欧洲国家均有放射性物质沉降。核电站周围30 km被划 分为隔离区,农作物全部被掩埋;事故后10年内,100 km范围内 禁止生产牛奶;事故后50年内,10 km范围内不能耕作、放牧。
 
    由于事故发生后,当局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人员的撤离直到 2天后才开始,且撤离道路经过放射性烟云弥散区,许多人都受到了超剂量的电离辐射,约10.的撤离人员超过50 mSv,5%超过 100 mSv。参加应急处理的人员平均受照剂量约100mSv,最高达 500 mSv。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确诊134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急 性放射病,其中28人因其致死,大多数为参加救援而没有任何防 护措施的消防队员和医护人员。在灾后2年内,有30万~60万人进入隔离区参加了清理工作,这些清理人员所受到的辐射也远超于安全剂量之上。20年来,因这次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直没 有定论,据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9月公布的统计结果 看,直接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数将近50人,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核污染重灾区,事故造成约4 000人死亡,在上述地区的低 污染区域,大约有5 000人死于各种相关癌症。切尔诺贝利事故 已过去25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美元之巨,至今仍是政府的沉重负担。